大悲咒解釋自序

不慧誦大悲咒有年 每苦咒中語意玄深 驟難索解 近時緇素 亦祇徒口誦默念 鮮能釋其中之精微奧妙而行之者 是咒僅八十四句每欲尋精解本 以翻印流傳 雖見有數家注釋 竟未得闡明奧要 不待喻言 直截了當 咸使智愚通曉之本 耿耿於心 置而待訪 旋奉師命 普徧禮誦 因叩請要義 蒙吾師慈悲指示 謂此咒是

觀世音菩薩發大慈悲心 乃至無上菩提心 濟世度人 內中含有修道重要口訣 皆正等正覺 真實工夫 因時期關係 不能明露 乃假西方梵音以授 世之有緣者 能信受奉行 久久自得慧心 而體察焉 再能修持 廣立功德 菩薩即現身 傳授無上妙道 使之得超升極樂 於是復行奉誦 惟思非有淺顯之詞 不足以破塵世之迷 悟未來之因 以復本來 而同登覺岸 遂立志解釋 心願雖宏 然才智未逮 閉戶鑽研 積年累月 終不敢以無當之言 自誤誤人 又欲趨謁師門 山川悠遠 不便常往 廣陵北門外

觀音山素著靈蹟 虔往祈禱 冀獲感通 果遇蓮隱開士 和光混俗 一見如舊相識 敷坐對談 言咒中深藏造化之機 露洩性命之源 包括修道始終之秘 句句皆佛祖度世心印 不能照東土逐字解釋 祇可每句釋其大義 坊間有圖註本尚佳 蓋即曾經吾師所鑒定 上海明善書局所印之繪圖大悲咒也 不慧以愚昧對 且示心即是佛 至誠如神 果能此道 雖愚必明之理相懋勉 蓮隱號逸航 清時曾供職理藩部 又隨川藏大臣辦理文案 民國時 肇興室家毁棄 入峨嵋山求出世法 數年不得聞正覺 復遊終南 得遇尊宿指點了三合一之旨 由斯苦功十數載 始得澈悟之機 不慧自從我師開示一貫真傳 於丹道火候次序 稍知概要 與逸航討論 大致相同 況逸航對於梵語 素來熟悉 再有道器 固能將大悲咒全卷 逐一講明 為不慧償數年宿志之助 然當短時間 初次聚晤 語默之間 若即若離 迎之不見其機 味之而似有端緒可尋 詰晨往訪 則已不在 住持僧云 此行腳僧也 無因而來 無因而去 莫適所之 噫嘻高哉 歸而細心研求 昔日吾師指示 今逸航所稱 參以諸家注本 證以歷來心得 麤成此編 真義雖未盡明 口訣不無稍洩 其語言不避重複者 不欲以尋常文法相繩 聊以彰我老佛祖度世之婆心 俾學者有門可尋 不徒口誦 有道君子 詳加糾正 蔚為無上功德 尤不慧之所深望也夫

丙子年仲冬月至日 淮東心庵頭陀謹識於維揚寄廬

 

大悲咒

陀羅尼曰:

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 南無阿唎耶 婆盧羯帝爍鉢囉耶 菩提薩埵婆耶 摩訶薩埵婆耶 摩訶迦盧尼迦耶 唵 薩皤囉罰曳 數怛那怛寫 南無悉吉栗埵 伊蒙阿唎耶 婆盧吉帝室佛囉楞馱婆 南無那囉謹墀 醯唎摩訶皤哆沙咩 薩婆阿他豆輸朋 阿逝孕 薩婆薩哆那摩婆薩哆 那摩婆伽 摩罰特豆 怛姪他 唵阿婆盧醯 盧迦帝 迦羅帝 夷醯唎 摩訶菩提薩埵 薩婆薩婆 摩囉摩囉 摩醯摩醯唎馱孕 俱盧俱盧羯蒙 度盧度盧罰闍耶帝 摩訶罰闍耶帝 陀羅陀羅 地利尼 室佛囉耶 遮囉遮囉 摩摩罰摩囉 穆帝隸 伊醯伊醯 室那室那 阿囉嘇佛囉舍利 罰沙罰嘇 佛囉舍耶 呼嚧呼嚧摩囉 呼嚧呼嚧醯利 娑囉娑囉 悉唎悉唎 蘇嚧蘇嚧 菩提夜菩提夜 菩馱夜菩馱夜 彌帝利夜 那囉謹墀 地利瑟尼那 婆夜摩那 娑婆訶 悉陀夜 娑婆訶 摩訶悉陀夜 娑婆訶 悉陀喻藝 室皤囉夜 娑婆訶 那囉謹墀 娑婆訶 摩囉那囉 娑婆訶 悉囉僧阿穆佉耶 娑婆訶 娑婆摩訶阿悉陀夜 娑婆訶 者吉囉阿悉陀夜 娑婆訶 波陀摩羯悉陀夜 娑婆訶 那囉謹墀皤伽囉耶 娑婆訶 摩婆利勝羯囉夜 娑婆訶 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 南無阿唎耶 婆嚧吉帝 爍皤囉夜 娑婆訶 唵悉殿都 漫哆囉 跋陀耶 娑婆訶

 

大悲咒解釋         心庵頭陀述

 

大悲咒

(解)大者 人得一為大 言其極也 亦無外之義 

悲者 是仁慈已極之義 

咒者 祝也 祝其掃邪護正也 

所云大悲咒者 乃玄之又玄 上極無上 神明莫測之妙訣也

(釋)此大悲咒全篇 均西方梵音 乃是南海老佛祖 慈悲普度之至意 咒中精微妙義 體用兼備 總以教人明心見性 超凡入聖真口訣 隱含其中 惜乎 世人祇知讀誦 而能識其有道竅者 鮮矣 大字從一從人 係人得一之義 凡人屬半陰半陽 不得一貫妙道 身中陽氣逐漸減少 而陰氣逐漸增長 至老變為純陰之體而死矣 人苟得聞一貫真傳 養陽氣 去陰氣 而煉成純陽之體 可以永久長存 故一字之道妙無窮 不可言喻 悲以非心二字合成 心字四筆屬火 非心者 將火氣化盡 則人欲盡淨 天理流行 悲字又有睠念之義 念者意相親愛 民吾同胞 物吾同與 凡視世界一切眾生  無不愛如己身 所謂大悲仁也 仁則天心來復 故一切貪嗔痴愛 種種障網消除 心若太虛 內外清淨 至於咒字 普通皆作祝字解 其實咒即目前竅妙之外形也 佛祖慈光普照乃演秘密玄語 為萬物心印 生天生地 救劫度人 濟世之法 不曰經文 而曰大悲咒者 從無始以來 最上至真之妙 是以上度諸天神祇而無不周 下濟地府幽魂而無不徧 況此咒完全以道為體 提醒大地眾生 迅速修道 以證佛果 凡世之有情者 苟能誠心虔誦 固有隨感而隨應 倘能虔心逐句體察 尋出妙竅 依法修持 不難超生極樂之都 庶幾不負佛祖一片婆心 濟世之宏願 

 

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

(解)南無 在佛家謂之皈依 本是真空之體 成佛之原 故經咒佛

號 多以之冠首 

喝囉怛那 言道體非空非色 中藏無限妙境 

哆囉夜耶 言道法自然修持者 但能依法 自不難成

(釋)此句是 佛祖望人皈依大道 復其本然之善 而成正等正覺 開口即將無上甚深精妙法 直截了當 宣示世人 皈依精氣神三寶 皈於一也 佛家謂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吾師合而言之 體用具備 曰皈依佛 無思無慮 以凝吾神 皈依法 勿忘勿助 以養吾氣 皈依僧 常清常靜 以固吾精 依三皈一 由有還無 所以為成佛之原 謂之真空之體者 先天乾南 內含虛無之炁 後天乾變為離 內藏虛無之火 欲化後天 返於先天 須用南離虛無之火 煅煉坎精 使化為氣 煉氣使化為神 還於先天乾南 虛無一炁 得一更須了一 真空本來不空 故當誠心誠意 一步一趨 逐漸前進 方能達到自然之妙境 此境非空非色 修之者 先要克盡人倫 復全天理 不作絲毫詐偽 看破一切色相 如斯本體 虛空清靜 自然所在 則必放大光明 照燭法界 聖賢仙佛 皆由此道而出 聖經佛典 皆本此道而言 有緣者 迅即醒悟 打破凡情 而修正覺 必獲果證 圓滿無礙矣

 

南無阿唎耶

(解)南無 前註已詳 

阿唎耶 謂修心也 又是如意輪菩薩 現黑面相降魔 以護

持修道之意

(釋)此句是佛祖指示 世人修道 當以修心為本 蓋言萬法皆依於心 修道者 當依心皈性 心有迹而性無迹 由後天以返先天 即由有迹 而返於無迹也 修心之法 便是降伏其心 人之心本如猿猴 不易定靜 稍一放縱 則不免緣情而逐境 故不能澄慮以凝神 其甚者 且放僻邪侈 蔽塞昏迷 莫知其鄉 心既不明 又從何處見性 修者 滌去其舊染之污 修復其固有之良 息息不懈 則妄相自滅 諸塵不起 則真智自生 如是降伏工夫 重在平日操存得極純熟 至於一念不生 完是靈明之性 晃朗澄澈 如如不動 妙趣天然 孟子所謂 學問之道無他 求其放心而己矣 此步工夫 既非一時性急所能得 又非貪著後天之凡夫所能成 人配天地 謂之三才 同具性命 凡聖無分 皆可修道 惟能了悟 即為仙佛 不看破終是凡夫耳 又是如意輪菩薩 現黑面相降魔者 萬相皆由心造 亦由心滅 心火上炎 惟水可制 妄心滅息 真意主宰 一切有情 咸歸大覺矣

 

婆盧羯帝爍鉢囉耶

(解)婆盧羯帝 謂修道要一切看空 不可為色相所迷 

爍鉢囉耶 謂一塵不染 六根清淨 即成佛果

(釋)此句是佛祖 因人生苦惱太多 皆緣未聞至理 不明大道真詮以致迷失本真 流浪於輪迴之間 而不知悟 故發普度宏願 以救一切眾生 同修道果 但是有緣能信行者 先要遵守非禮勿視 非禮勿聽 非禮勿言 非禮勿動之古訓 觀自在菩薩 無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清淨 由斯心上打掃得乾乾淨淨 不容絲毫塵障存於其間 心地光明 性天純潔 而後可以修道 所謂一切看空者 人世間之榮華富貴 名利恩愛 固屬看空 即凡色見聲聞 一切有為之法 皆當看空 蓋大道本無形無名 學者自非空心空身 六門緊閉 認定一個虛空之妙體而行不可 否則色相不除 其機內發 心動神疲 氣耗精洩 非但不能成佛 抑且疾病叢生 故色相之為害甚大 不可不汲汲除之 但此虛空妙體 并不是一味頑空 惟在空而不空 不空而空之間用功 即此是無上妙訣 捨此即墮於旁門左道 終難成就清靜佛果

 

菩提薩埵婆耶

(解)菩提 謂菩薩真種子

   薩埵婆耶 言人能立志於道 明善復初 即得大解脫

(釋)此句是佛祖 勸大地眾生 急早醒悟 修持大道 重在反照自己 周身皆是虛幻 非為真實 何況身外之物 更屬虛假 一旦無常 皆化無用 財產雖多 不能抵贖 妻妾兒女雖眾不能替代 能如此一想 自然萬緣頓息 一靈獨存 由斯虔修真空妙道 即稱為菩薩真種子 何愁不得大解脫 更何慮乎不免除一切輪迴苦惱 無如世人 塵緣太深 不肯覺悟 如果能迴光返照 一切皆假 去妄存誠 一心一德 度己度人 立恒久不懈之志 即是菩薩真種子 與道常存 如立志不定 終不濟事 蓋志立則心有主宰 方寸不亂 乃能識得性命自然 真心現前 嗜好不染 恩愛不戀 名利不貪 一切身外之物 不縈於心 方可望本然之善 復全於我 一朝道成 其樂不可言喻 有情者 當勉而行之

 

摩訶薩埵婆耶

(解)摩訶 是廣大無邊際之謂

   薩埵婆耶 雖詳前句 然此句謂世界一切眾生 如能覺悟

持 均得大解脫之意

(釋)佛祖慈悲 說微妙法 普度迷徒 廣開教化 恐人不肯返本持

仍認色身為己身 被六根所瞞 七情遮蔽 自失本真以致流浪生死 終不覺悟 故從此句又加摩訶 言道妙無窮 不可思議 日月雖明 難比此光 乾坤雖大 難喻此量 故能長養萬物而不見其形 遍周沙界 而不覩其跡 然其用雖廣大 其體極虛微 不易參悟 非經明師真傳 不克了然明心見性之奧旨 所有世界一切有靈性之物 苟能一心皈命 篤志虔求 悟已往之非 小過必察 為應為之事  眾善奉行 敦不顯之德 修之於身 守無為之道 樂而忘倦 立篤信之志 至死不渝 如此可頓超苦海 直悟迷津 了俗緣 結道果 同證上覺 永享極樂

 

摩訶迦盧尼迦耶

(解)摩訶 前註

   迦盧尼迦耶 言色相看空 苦惱自平 可超證彼岸之意

(釋)此句是佛祖 勸人修道 首要將身心放下 一切幻境推開 無人無我 渾然天理 不識不知 如斯對境忘情 身非我身心無其心 至此 方無色相之可言 自然復見本來靈空真性 所有諸般痛苦 亦即消滅於無形 由斯超登道岸 永無輪迴之苦惱 但是佛法廣大 任人修持 惟要有恆久之心 庶可達大道之真 否則 修道之心不堅 或半途中輟 經不起磨煉而生退志 焉能超越人天 出離苦耶 惟望大地一切有情者 其速真心學道 廣積隱德 量力行功 外而利人利物 內則懲忿窒慾 朝斯夕斯 久久自然超升法界 但修道之要 欲免苦惱 非要看空色相 苦修苦煉 勤謹耐勞 不畏艱難 始終不二 一旦功成 永登彼岸 所謂色相空 苦惱自平者 即此之謂也

 

(解)唵字 是一切真言之母 就是人生身受氣之初竅

(釋)佛祖大發慈悲 將無極真空妙道之體 一言以蔽 即是喚醒人原來之本性 凡修仙佛者 皆從此靈真之性做去 佛家所謂不二法門 即守此祖竅也 故凡密咒多有此字 佛典稱其有歸命 供養 驚覺 攝伏 法身 報身 應化身等義 通明經云 天開 地開 人脫人胎 畜脫畜胎 齊登天界 其為用如此之大 所以謂一切真言之母也 世人修此妙道 諸鬼神即合掌咸衛 小之可以脫諸劫 大之可以證聖成真 惟修持之時 先要知道人生根本所在 循此受氣之初竅 勤而行之 乃可以明善 而復其初也 謂之母者 女得乳而為母 明陰中有陽 真空不空 即竅中之物也 真猶誠也 不誠無物空 空猶虛也 虛則能受 大虛乃能大受 學者當依法觀空 內要行持諯正 八德無虧 外要多培功德 如修橋補路 捨藥施材 救災濟荒 恤老憐貧 諸慈善事業 久久功成 圓滿 丹書下詔 原人還歸原位 復初之道 蓋在是矣

 

薩皤囉罰曳

(解)薩皤囉罰曳 謂身心清淨 群魔不侵也 欲身心清淨 當先從正心修身做起

(釋)此句是佛祖教人修道 先要正心修身 改過遷善 乃為入道之門徑 蓋能修其身 則一切無益之事 皆不敢作 能正其心 則一切非禮之想 皆不敢生 過日改 而善日遷 有不期然而然者矣 故凡修持此大道 必須先將身心之欲 打掃淨盡 然後本體方可復明 所有酒色財氣 種種魔軍 不擊自退 并有四大天王 不時保護 佛祖有言 修持妙道者 在在處處 常得十方諸佛 往來援引 現大威德相 一切魔障 均皆望風遠避 若或能持誦真言 一切惡煞 聞其聲音 悉皆遠離 如斯外邪不亂 自然身心清淨 與道合真 所謂身心清淨者 清如水之澄澈 而無一毫渣滓 淨如物之潔白 不受半點塵埃 以求世間學 則不能為凡情物欲牽 以求出世學 則不能為天魔外道所攝 聖賢仙佛之基 不能捨此而他求也 

 

數怛那怛寫

(解)數怛那怛寫 言修道以誠身為本 又是承上文而言 欲人精進於至誠之道也

(釋)此句是佛祖 勸人真心學道 先要力除習弊 自改性情 事事謹慎 處處檢點 順人順理 隨方就圓 如昔聖所言 毋意 毋必 毋固 毋我 不僭不賊 不愆不忘 若斯 方合於道 日久必有所得 一朝功成果就 上超九玄七祖 下蔭後世兒孫 所謂反身而誠 樂莫大焉 若反諸身不誠 則是不明乎善 而虛誣詐偽 以魔召魔 欺人欺己 自誤前程 蓋誠之第一步 即是真實而不偏 欲其必自慊 而無自欺 故能通天地 質鬼神 感人物 所以真心修道時 佛祖不但派四大天來保衛 并遣其部落神鬼 一齊來擁護 有志學道者 非從誠意上 用工不克 中庸言 誠者 天之道也 因誠則無妄 心歸於一 內則天理流行 外則藹然輝光 人能至誠不息 自然觸處皆是天機流露 所以誠則明 明則通 通則變 變則化 至誠之道 不可言喻 學者當敏求之也

 

南無悉吉栗埵 伊蒙阿唎耶

(解)南無 見前註 

悉吉栗埵 言人能修道 自獲天庥 

伊蒙阿唎耶 言修道不可性急 而求速效之義

(釋)佛祖勸人 修道先要具超塵拔俗之志 存濟人利物之心 不求天祐 自獲天庥 故說此句 言修道者 首重一心一德 恆久耐常 不可性躁心急 以求速效 第一要認性命為本源 依照的的確確之心傳習學 不可模糊 盲修瞎煉 或腳跟不穩 致入歧途 如未聞正覺 尤要虛心參悟經典 實行功過格 歷久不懈 自然災去福生 而遇良師 指點超生了死之道 尤宜從實地上做工夫 步步不離主宰 依法勤修 漸次用工 自然得機得竅 如斯修持 自有金剛菩薩 護生出入咸宜 凡有所求 均可如意而獲也 但是大道雖在目前 并不難求 然非有決心毅力 百折不回 千魔不改 還要具超塵脫俗之眼光 立經天緯地之宏願 方可以修道成道了道 否則 欲急求速效 躐等而進 卥莾滅裂 未有能成者也

 

婆盧吉帝室佛囉楞馱婆

(解)婆盧吉帝 謂心與道合 可得大圓滿光 

室佛囉 謂出入遊行 隨意自在 

楞馱婆 因成道故 十方世界 無不聞其聲名而崇拜

(釋)此句是佛祖 示人修道之要訣 以凝神觀竅一線心法 并無其他奇異 蓋道本自然 只要專心一志 勇往直前 有進無退 不難得機得竅 上丹靜坐 本是煉精氣神 三家合一 尤要頭正身直 心定氣平 不加造作 所謂平坦用工 性命在我不假外求 時時以天地為心 人己兩度 行持日久 自得大圓滿光 以報其身 凡有道之人 無論肉身真性 出入遊行 并無邪魔當道 因正足勝邪 心無愧怍 意無欺枉 廣大寬平 體常舒泰 所謂精靈見而伏藏 災殃不敢侵近 隨意自在 無拘無束 胸中無絲毫凡念 徧體更大放光明 三界十方 都聞名而景仰之 至於修成道果之後 上天特派玉女 持幢引導 飛昇於極樂天上 永享天福 歷劫不滅 無限自在 志於道者 有不願得大圓滿光者乎

 

南無那囉謹墀

(解)南無 已詳前註 

那囉謹墀 即賢者愛 善者護 即是調賢引眾之義

(釋)此是佛祖慈悲 希望世人皈依修道 當從人道做起 以合天道 尤必以身作則 為人表率 庶可接引後來 同歸正覺 方不負此良因 而符天地好生之德 世人都以為修道者 祇是將自身原有精氣神三寶 煅煉合而為一 便算成功 其器量何小哉 所謂從人道做起 是要從古聖賢 誠意正心修身 克己復禮上用工夫 尤當知忠恕之道 靜則度己 動則度人 盡己之才 量行利人濟物之功德 切不可作自了漢 如能多勸一人為善 世界上即多一善人 少一惡人 由斯以推 人人如此修道 世界悉化為琉璃世界 人之所以尊而且貴 唯能為聖為賢 成仙成佛 所以異乎萬物者 以其有仁義忠恕之心也 如見賢者不愛 遇善者不護 即有失為人之本旨 且又辜負天地神祇 列聖群真 一片慈悲救世度人 大開三期法會之婆心耳

 

醯唎摩訶皤哆沙咩

(解)醯唎摩訶 言廣大慈悲 慈能救苦 悲能與樂之義 

皤哆沙咩 謂有功德者 吉神擁護 萬魔不侵之義

(釋)佛祖因修道人 有將後天富貴 看得太濃 而自尋苦趣者 故說此句 言修道首在看淡凡情 一心悟空 世味淡則道味濃 人心空則道心堅 如斯空心空身 滿腔生機勃發 方能捨苦就樂 尤當視一切眾生 如同己身 以萬物為一體 我心清靜 民自寧一 所謂大人 正己而物正 則眾苦能救 眾樂與同 如經言 住於大悲心 而修萬行 自然福常隨身 魔皆遠離 故修道之貴 在不住於有為性 及無為性之中 不住於過去現在未來世之中 知諸緣皆空 顛倒虛妄 故無所緣 究其樂境 與塵世功名迴異 塵世高官厚祿 不過一世一時之榮耀 為貧賤人所景仰 神祇不見得擁護 邪魔且從旁捓揄 其孰苦孰樂 明達者當能自辨

 

薩婆阿他豆輸朋

(解)薩者 見也 

婆者 一切平等也

阿者 一切法清靜也

他豆輸朋 道法無邊 能利及六道四生 同沾甘露之義

(釋)此句是佛祖慈悲已極 欲人堅於修持 凡世界一切眾生 均可修道 同證佛果 無論富貴貧賤人等 只要發心修道 堅持不二 人己兩度 內外並修 總可證金剛佛體 所以言是法平等 不以智者增 不以愚者減 只在有志與無志之分別耳故凡一切天人阿修羅 乃至地獄餓鬼畜生 昆蟲草木 苟有靈性得聞斯道 一時一刻 不忘本體 不言一動 不離寸衷 惺惺不昩 念念皆仁 與道合真 更有至死不變之志 皆可冀永久不壞金剛佛體 若以向天人 天人皆欽重 若以向修羅 惡心自調伏 若以向地獄 地獄自消滅 若以向餓鬼 餓鬼自飽滿 若以向畜生 自得大智慧 若以向昆蟲草木 蠢動悉解脫 道法無邊 如是如是

 

阿逝孕

(解)阿逝孕 謂善者獎勵其志 惡者勸其懺悔之義

(釋)此是佛祖悲憫眾生 不知敦品立行 墮落苦海 特着飛騰夜叉天王 巡歷四方 糾察人間善惡 並顯威靈 以警眾生改過遷善之婆心 凡有志於道者 尤當觸目驚心 永以為戒 從茲趕緊 閑邪存誠 不可逐境生情 有傷靈敏之天性 庶幾乃得湛然清淨 而得寂然自在 與天地共生存 何等快樂 如未聞道之人 惡念不存 實心為善 行持久久 暗中自然有吉神護佑 佛祖即遣有道之士 來指示大中至正工夫 調養精氣神合一法則 以期引度 而證佛果 故佛祖慈悲 不使為善之人 受輪迴苦惱耳 至於行持不善 能於及時改悔而復其初者 佛祖體上天好生之心 不加悔罪之人 亦復如斯引度 所謂回頭是岸也 蓋修道不外改過遷善 但是有過之時 能隨知隨改 善念初發動時 務要實行善事 如斯即修道之捷徑也

 

薩婆薩哆那摩婆薩哆那摩婆伽

(解)薩婆薩哆 言佛法無邊 世界一切眾生 都可成佛

那摩婆薩哆 言佛法平等 無有高下之分

那摩婆伽 言佛法廣大凡真心修道者 所有一切災難都可消化於無形

(釋)此句是佛祖 言聖賢仙佛 智愚賢否 鳥獸物類 皆一氣所生 凡有心修持 保養這一氣而復元者 便登天界 所謂保養一氣者 保養先天元炁 不為後天物欲所蔽 心即是佛 佛者覺也 有察覺覺悟二義 故佛字 從人從弗 言人能覺人所不覺之道 人而有人所弗有之心 自覺他覺 俱臻圓滿 即謂之佛 過去諸佛 皆是由人修成 未來賢劫之佛 何嘗不是我人修持而證哉 今幸三期普度 成佛之機會 個個有緣有份 所以世界一切眾生 如能真心修道 佛祖大發慈悲 特現千手千眼 一體同觀 毫無差別 并現千手 各執法器 降伏群魔 俾得安心 以養天和 而免諸紛擾 解除諸般災難 以期道岸同登 佛果同證 佛祖之佛恩浩蕩 凡在覆載之內 是有覺性者 迅速醒悟

 

摩罰特豆

(解)摩罰特豆 謂存誠去妄 煩惱解除 可享安樂之義

(釋)此句是佛祖接上文而言 勸修道人 先要空諸一切 心若太虛不染一物 庶可與虛空 合為一體 由斯有相如無相 有心如無心 無是非之可言 更不為名利恩愛所惑 無榮無辱 無煩無惱 無牽無掛 無憂無慮 修成道果之後 飛昇諸天 永享安樂 世之有情者 何看破凡情 而修道果乎 且道以真誠為貴 故吾儒頂門一鍼曰 自不妄語始 佛家道家皆曰 戒妄去妄 夫言為心聲 心氣上通於舌 良心不滅者 其形於外 必真實無妄 處處不失本真 便見性天 刻刻掃除妄念 乃臻佛境 一切貪癡 早被心燈照破 萬千煩惱 全憑慧劍揮開 安處塵寰 妻為朋而子為伴 誕登道岸 赴法會而廣佛緣 真如自得 安樂快然 聖賢仙佛 何遠之有

 

怛恎他

(解)怛恎他 謂至誠不息 與道合真之義 上句言存誠 尚屬兼

   帶後天 此言至誠 純乎先天思想

(釋)佛祖言 修行本無別法 其要只在於誠 上文闡明存誠 此句更云 至誠無息 純乎先天 無所倚著 無所沾滯 果能專心致志 無一毫虛偽 存養工夫 無一刻間斷 自然道與心通 身與道合 所作必成 中庸云 誠者 自成也 而道 自道也 誠者 物之終始 不誠無物 最怕念頭一差 身心即不得清淨 而情義乖離 物欲昏蔽 循環牽引 無有出期安樂之境 無份可享 上達之學 無處可求 故君子以身體道 凡身之所在 即道之所在 所謂觸處是道 隨在是道 居處動作 出入宴息 無一不是道 行也行其所無事 止也必止於至善之地 如斯 萬緣酒脫 可現阿羅漢法身 成為威德希有之相 其為物不貳 則其生物不測 是以不見而章 不動而變 無為而成 至誠不息之功 至於如此

 

唵阿婆盧醯

(解)唵字 已詳前註 

阿婆盧醯 謂道法不外清靜之義

(釋)佛祖云 修道要訣 著重清靜 清謂念慮澄清 靜謂心不妄動 如聲色貨利 克伐怨欲之類 皆是伐性斧斤 尤貴有斬釘截鐵手段 不為諸魔所騷動 造次克念 戰兢自持 把一切塵緣 拋棄淨盡 復見本來圓明之性 然後方言清靜 心不清靜 焉能返本還原 又安望其了道證果乎 清與靜 名分而實無可分 清見於外 靜主乎中 是以佛言樂靜 儒言主靜 道言守靜 三教傳心之法 俱不外一靜字 習靜時 固屬要清 即動中亦要求靜 如動靜俱能清靜 道不期成而自成矣 常人每以身在塵濁 不易清靜 不知諸佛菩薩 得大解脫 離諸苦惱 實皆於五濁世界中 修煉而得 并非寂滅孤修 便為清靜 清靜固在自求 尤要到不自知 亦不可言 乃算清極靜極 學者其玩索焉

 

盧迦帝

(解)盧迦帝 謂良心不昩 遍體光明 即與天地同體矣

(釋)此句是佛祖 普勸眾生 修道保守天良 勿自戕賊 刻刻提防 朝朝把守 時時保養 處處留神 不可為六賊所害 如斯認真做去 久久自然形神俱妙 與道合真 故凡言修道者 首言修心 人本與天地同體 如能保其幾希之天良 即是聖賢仙佛之基 其所以放其良心者 則其違禽獸不遠矣 所以人心 一刻不可有一毫妄動 如心一妄動 則身中少一毫真炁 一事入心 則身中添一種障氣 真氣屬陽 障氣屬陰 仙凡之別 在陰陽之間 蓋心是先天一炁之真陽結成 心從火 非時時克治不可 否則心火一熾 為害不可思議 所以修道之要 重在保守良心不動耳 莫看輕此方寸之地 乃是一身之主人翁 所有身上四肢百骸 莫不承奉 故心安則身泰 每日靜坐 則吾心光明朗徹 上燭天宮 下照幽冥 陰魔邪崇 有不望而郤步耶

 

迦羅帝

(解)迦羅帝 謂道心堅固 即得大智慧之義

(釋)此句是佛祖 引人入勝之婆心 言成仙成佛 毫無奇異 本原只在一心 如心一定 氣即平 而神自清 意自閒 再加修養工夫 心常清靜 而慧自生 所謂智慧者 一切事可以先知也 多培功德 以固其根本 焉有不高證蓮台之理 但是道包羅天地 竊奪造化 出死入生 超凡入聖 作聖成仙 非要先具有確乎不拔 至死不變之心 然後方可成就頂天立地 脫塵超俗之道 否則 或受些飢寒 便起貪心 或有些疾病 即生惰慢 或逢些危險 即萌退志 或遭些困厄 即存怨忿 或遇些挫辱 即與爭鬥 如斯種種 經不住考成 何能修道 又安望成道 故真心修道者 無論遇有大災大難或遭困厄危險等事 盡付之於天 委之於數 以無心處之 日久自然化凶為吉 轉禍為福 果有斯堅忍貞固之心志 用純一不已之工夫 返觀內照 一念純真 自然心神定 而慧光生 學者靜以試之可也

 

夷醯唎

(解)夷者 平也 又解作外夷也 

醯者 眾生也 

唎者 度化也

(釋)佛祖無量慈悲 利人濟物之心 無異乎天地 故教人用平天下之工夫 天下自天君以下之各部屬 推及全體而言 平者 平其所不平也 不但化及國中 四夷外域 一切眾生 均視為同體 設法度化 其法為何 用武火煅鍊 務令其梗頑悉化 用文火溫養 以待其遠邇歸化 撻伐懷柔 威而不猛 則全體痛苦 無一處而不得其痊平 非所謂同返極樂者乎 此平天下之要道 果在內 非在外也 即論外相 我佛嘗言 人生難得 中國難生 今世界眾生 不幸而淪於殊方絕域者 皆緣夙世寃孽所驅 而現其戎夷蠻貊 種種罪業之相 苟不盡心度化 則異域眾生 永無安樂之日 況蠢動含靈 皆有佛性 所以我佛祖慈航普度 凡天地中外 有靈性之物類 皆度化於有道 普願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有情男女 幸得人身 當從茲覺悟 從茲懺悔 痛改前非 力求解脫 早得越苦海 同上大願船 幸勿錯過良因

 

摩訶菩提薩埵

(解)摩訶 謂佛法廣大 盡人可修

   菩提 謂看破世界 人空主意

   薩埵 謂得法修持 連法亦空之義

(釋)此句是佛祖指點修道之人 先要看空一切所有榮華富貴 要當作夢幻泡影 然後方得身心清淨 無絲毫雜亂 故修持真空妙道 得法不拘於法 有無合參隨機活潑 乃得自然妙竅 但是初學道者 要有堅實真心 力求一切苦 不着色相 人法俱空 即得修道之奧旨焉 否則 不看空一切則心隨聲色貨利所纏繞 不能了悟生 死何能成道 就是能看破一切實心修持 若拘於法而起執着 氣阻塞 命不得合一 難登岸 所乆法本空寂 不著有無 惟在修持 時善用之耳但是法乃管束身心之具 心住於相 即着我人眾生壽者 即為非法 心常清淨 萬象皆空 法即是空 然而空中不容一法 境到機隨機隨即是法也 惟最不可著迹 不可拘泥 聽其自然否則不犯執着 即落於頑空矣 學者當慎思而明辨

 

薩婆薩婆

(解)薩婆 言佛法平等 利樂一切

   又薩婆 言一切有緣 均得利樂之義

(釋)此佛祖現不思議相 燦蓮花之妙舌 逞無礙之辨才 利樂一切有緣眾生而言 利即道德經所云 利而不害也 樂即宥罪懺所云 得智慧樂也 值此普度 法會宏開 大地眾生 既遇此佛緣 第一要莫看輕易 死心塌地 具鐵石心腸 不避艱難 不畏困苦 一心前進 不管見效不見效 趁此良因 樂其樂而利其利 佛果有分 若遇而不修 或貪戀後天 不以性命為大事 或始勤終怠 志向不專 疑信各半 逡巡不前 不特不能修道 終久墮落塵沙 流浪生死 永無了脫之日 則是苦者自苦 害者自害 轉瞬時期錯過 即不能再逢矣 豈不寃哉枉也 有志之士 欲證大果 尤當善推其所為 親其親 賢其賢 而仁民 而愛物 輾轉相推 樂則行之 確乎其不可拔 宏此願力 利照十方 使萬物各得其宜 足以和萬事之義 義精仁熟 非佛而何

 

摩囉摩囉

(解)摩囉 謂修道者 得如意寶珠 

   又摩囉 言如意寶珠 澄澈光明 渾圓無礙也

(釋)此句佛祖示修道人 欲得如意珠 先種如意果 意者 心之所發 念慮初起 即為之意 首在掃除一切雜念 滌慮尋真 內要清淨自如 毫無一點罣礙 方可神凝氣定 大學云 欲誠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蓋言一切事物 凡可以障蔽靈明之性者  皆務格去 則良知庶乎自致 格物致知之工 澈底行去 則意自得而真矣 種如意果者 使誠其意 而如如不動也 意無妄發 則真宰之心 自然和如春風 朗如皓月 闊如天地 靜如山嶽 周身神氣 充乎四體 道機日生 安樂快然 而體常舒泰 何等如意 謂之如意珠者 喻道體中實有之物 圓陀陀 光爍爍 終古常新 萬劫不壞 不生不滅 無拘無滯 得此寶珠 不但一時如意 并可永久如意 或謂 吾人生逢末劫 身遭不慶 稱心如意之境 幾生修到 然時非大劫 大道不明 既生此末劫時期 仙佛頻臨之際 正天與我以即時修道之機 應當急早覺悟 逃出劫外 若因循坐誤 錯過機會 又待何時再求如意哉

 

摩醯摩醯唎馱孕

(解)摩醯 與摩訶通 即大自在也 

   又摩醯 言有道之人 無時不自在

   唎馱孕 言修成金剛法身 得蓮花寶座之義

(釋)此句是佛祖 希望大地眾生 趕快修道 處處存理遏欲 事事依乎中庸 五蘊皆空 六塵不染 心若太虛 內外貞白 流水行雲 毫無一點沾滯 鳶飛魚躍 觸處皆見天機 自然意境渾涵 心花大放 活潑潑地 左宜右有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再廣行功德 人己兩度 久久即成為金不壞法身 坐在蓮花寶座上 清靜已極 不為境界所遷移 不受造化所拘束 何等大自在 無如世人 貪着太甚 眼見此立地成佛之機會 不肯修持 人生大壽 不過百歲 由少而壯 由壯而老 由老而衰 其間經過勞苦情形 無非是英雄氣短 兒女情長 不溺於名利恩愛 即墮於酒色財氣 消耗精神於無形 虛度光陰而不覺 浮生若夢 為歡幾何 無常一到 其不自在孰甚言 言念及此 良可悲矣

 

俱盧俱盧羯蒙

(解)俱盧 謂發心修道 即感動天神護佑

   又俱盧 是隨時隨地 皆可憑動一切諸天善神呵護

   羯蒙 言修道人 宜多培功德為證果根基

(釋) 此句佛祖慈悲 勸人修道 只要一發善念 自邀神眷 即太上所云 心起於善 善雖未為 而吉神已隨之 使其所作必成者是也 果能積功累德 堅志修持 終身不二 定成無量功德法身 所有一切諸魔寃鬼 均皆懾伏 故修道之利益 神妙無窮 靈應多方不可言喻 世人但知大道易求而難成 其實成道 亦非難事 只要精心一志 性命雙修 氣質變化 私欲淘盡 空空洞洞 無人無我自然陰氣全消 而陽氣出現 永臻無上妙境 但成道為經久不易之大事業 必須立百折不撓之大志 尤要用長久不易之大功 建天地希有之大德 譬如築臺 根基不固 則不能上出重霄 亦且有崩坍之虞 修道若不能立大志 用大功 建大德 仙佛之果 如何可證 吾願有成道之志者 幸勿始勤終怠 言行不顧 有負初衷矣 

 

度盧度盧罰闍耶帝

(解)度盧 言修道人要穩定腳跟 

又度盧 一心修持 不為外道所惑 

度盧度盧 就是明而能決 定而能靜之義

罰闍耶帝 謂廣傳嚴淨 能超脫生死苦惱

(釋)此句是佛祖教修道之人 務要認準門徑 尋到清淨純正大道理理 一心一德 向前做去 立定腳跟 始終不懈 尤要掃除一切妄想 克盡人道 廣培功德 忍苦耐勞 不求速效 不着幻境 直從心性上用工夫 不動不搖 乃為明而能決 定而能靜 由此可以超脫生死苦惱 逍遙於理天之上 無如世之學道者 不辨邪正 不究真假 至德不修 明師不訪 偶見旁門小術 即欲順手取道 或今日求張 明日求王 忽然學此 忽然學彼 主意不定 志向不一 至於身心性命之學 并不講求 克己復禮工夫 不去實做 滿腔私欲 既想成佛 又想富貴 名雖求道一世 到頭功業毫無 殊為可歎 惟願學道之士 須知道在目前 應當始終遵守清淨無為一貫真傳 循序漸進 不可三心二意 見異思遷 或作或輟 有負光陰 而誤前程 幸其勉旃

 

度盧度盧罰闍耶帝

(解)度盧度盧罰闍耶帝 言道法無邊廣大 能解脫生死苦 不受諸毒害

(釋)此句是佛祖 復行曉諭世人 謂道法廣大 利濟群生 不可思議之功德 人人皆具有佛性 即人人皆可以成佛 道并不難修 佛并不難成 只要能屏去一切妄想 掃除一切私欲 所謂萬緣放下 即與道合 心常清淨 一切魔障 絕不驚擾 能滅生死苦 消除諸毒害 若念頭一錯 則萬魔來攻 真宗遂失 修道之士 當知念起之時 即天人交關之際 天良有所觸而發 此是正念 即合乎道也 至於貪嗔痴愛 及一切邪念初起之時 務要隨時制止 不逐境生情 果能如斯用工 成道也可 成佛也可 所以古人云 道成於己 佛在心求 有志於佛道者 其速感發興起 汲汲敏求 夜以繼日 猛勇精進 不可稍存懦弱懈怠之心 尤要具堅忍不拔之志 不畏艱難不怕魔考 積功立德 內外並行 何愁不證無上妙果 而返古家鄉乎

 

陀羅陀羅

(解)陀羅 言修道之人 一塵不起 可升於天宮  

又陀羅 謂心若太虛 清淨自然 即得生諸梵天之上

(釋)此句是佛祖教人 修道之要點 先要一塵不起 塵如空中灰塵可以障蔽靈明之體 即雜念也 心中有一念之私 渣滓即不能消融心中有一念人欲 魔障即隨之而至 故修道重在去念 方可保養元神 以固靈根 久久坐到一念不生 萬緣頓息之際 則神化虛空 而靈明之氣 自然聚會於天宮妙境 不須求抍諸天 而諸天主宰 即派仙童仙女 持幢下迎 色身脫去 法身悠遊於諸梵天之上 永享安樂 如下手修道 念頭不正 一切妄想 皆乘間而入 擾亂靈根 神氣不得調伏 陰陽即不得混合 本性即難覺圓明 況一念一輪迴 所以念之為害甚大 學道之人 每受此病而不知除 以致老死無成 然則念本由心生 還從心滅 平時看空一切皆假 連我本身 亦非我有 心非我心 念從何起 如斯方謂之覺 古佛有云  不怕念 只恐覺遲 學者當於此處留意

 

地利尼

(解)地者 世界也 

利者 一切眾生悉皆度化也 

   尼者 是童貞之女修道之謂也 因大道不分男女 凡世界一

切女子 皆要度化而成佛果之意

(釋)佛祖宣說此句 專為度化大地女子 早修佛果 言如女子發心修道 比男子尤加快少 因女子平素不出閨門 本主乎靜 心定神安 皆是內向而不外馳 且內體又少一關 工程容易見效 所以女子修道 較男子易於修成者 斯也 但大道原不分男女 男子以八德為依歸 女子以三從四德為主旨 捨此不足以言大道 故無論為女子 為婦人 欲求大道 先要遵行三四德 方不失人道 人道無虧 即合天道 女子果發心修道 一切真靈 無不衛護 絕無種種凶暴惡魔 敢來亂其正宗 并有善神龍王 常來擁護 而現四十八臂相 伏諸魔怨 以期女子 得安穩修持達岸 而免諸紛擾 凡世界一切婦女 迅速看破 急早修持 幸毋怠惰因循 有負我佛祖一片濟世之婆心也 

 

室佛囉耶

(解)室佛囉耶 謂修道至本性圓明之時 遍體即大放光輝之義

(釋)此句是佛祖宣揚妙處 以期人人修持 個個證果之至意 清靜經曰 人神好清而心之人心好靜 而慾牽之心為物轉 神為心役 心神既不清靜 本性安得圓 明人能看破紅塵實行虔修虛空妙道 不惹是非 不作風波一心清靜 久久功深當成就虛空光明之佛體 並可隨處現身說法度人 不但能袶諸魔王怨鬼 如神光一放 八萬四千毛竅 竅竅光明 所有一切諸魔 怨鬼眷屬之類 無不畏懼而迴避也 蓋人於天人性命之至理處研究 將一切貪嗔癡愛 掃除淨盡 便身心清淨 對於酒色財氣 諸魔自然遠離 反是者 譬如心注於酒 則酒魔即至 亦若非酒不足以適其情 心注於色 則色魔即至 亦若非色不足以遂其欲 推之心注於財與氣 則財魔氣魔 無不應念而來 然魔本不足以害人 實則人自惹魔 而自害之 修道之士 掃去三心飛去四相 請主人翁朝暮安居宅中一點靈光照澈四維 萬魔無不遠避 本性自然圓明矣

 

遮囉遮囉

(解)遮囉 是現忿怒色 

重句遮囉 是現大忿怒相 法雷一吼 諸行遍空也

(釋)此句是佛祖 因見世界一切眾生 都被外魔所牽絆 不能解脫故特現忿怒色相 旨在使人 觀看諸魔無形自退之義 實在是佛祖慈悲已極 暗暗指示玄妙法則於其間 凡諸魔障 皆是人之私慾 又屬陰氣 不易除盡 就要早聞正法 在平素無事之間 勤加存養省察 遇有欲念起時 隨時止念 念如何止法 即觀心如何起處 閑邪若賊 防意如城 削株掘根 而不使其潛滋暗長於隱微之中 久久正氣內充 自然真陽發動 如法雷吼時 諸行遍於空中 能成就一切梵音之聲 震動十方三際 凡諸妖魔 聞聲恐怖 俱咸伏其威嚴而退化無形 然非得妙訣真機 不能有此法力 否則未聞至理 反疑觀自在 菩薩本來慈悲 何以現忿怒色相 而動無明 如此 是不足與盲者辨色 聾者辨音矣

 

摩摩罰摩囉

(解)摩者 是諸法離我 乃修善之至也

摩摩 是為善可以滅除一切惡障災難之謂也 

罰摩囉 言道妙難窺 神妙莫測 利無可比也

(釋)此句是佛祖救世苦心 乃現慈悲心相 護持修道者得大吉祥光 并可生生世世 常生在諸佛宮殿中 不致墮落於輪迴 再受諸苦惱 無如世人 利名關打不破 酒色病害不已 爭鬥場走不出 疑異弊除不去 終日癡求妄想 硬將天良瞞昧 居心在輪迴路上探求 怎能夠逃出紅塵刼外 而步天堂大路 故我佛祖慈悲 特放大願船於世界 凡一切有靈性者 逐一救度 以期同返極樂 不受塵埃諸苦惱 所以普度眾生 不憚煩勞 一再顯化 凡我有情 須知仙佛人人有分 箇箇可成 只在有志無志之間耳 況古來成佛作祖之人 都是棄假修真 而居西方極樂 乃修善之至也 值此三期華會 修道更加容易 若錯過這會奇緣 所謂 踏破鐵鞋無覓處矣 豈不大可惜乎

 

穆帝隸

(解)穆帝隸 謂閉目澄心 默持真言之意

(釋)此句是 佛祖勸人修道 先要將塵緣看破 立志先天 純一不二 朝省夕惕 將所有一切私欲淘盡 然後仁慈滿腹 行諸方便 可與天地同體 不受塵世種種苦惱 得大解脫 而升諸天宮 佛祖恐人不信 於此乃閉目澄心 默誦真言 而西方諸佛 均皆合掌恭敬 來聽法音 故真言至寶玄妙無極 能使大地眾生 悉皆度脫 而超升無量刼外 永免輪迴諸苦惱 然此種真言 就是明心見性之真口訣也 閉目 非將眼皮緊緊閉合 乃斬斷色光 不使睜眼四顧 垂簾內照 常無欲以觀其妙也 澄心 謂念慮澄清 微波不起 長明若鏡 默默含光 持之有定 則造化在我 不滅故不生 不生故不滅 此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之真境 誠所謂不二法門 幸勿隨便讀過 若捨近求遠 或着諸色相 以及一切有形之術 均非仙佛正傳 學者其默而識之

 

伊醯伊醯

(解)伊醯 言修道之人 要順時聽天 安分守己 

重句伊醯者 謂一切均要聽其自然 如斯 本體清明 所謂順教順召也

(釋)此句是佛祖教修道人 安命樂天 萬事隨緣隨分 不可勉強 窮通得喪 聽其自然 處處小心謹慎 刻刻不離天良 如斯妄想不生 一心一意 真履實踐 以道為己任 如斯本體清明 久久即得大解脫 不但身登法界 超九玄 拔七祖 庇蔭子孫 利及有情眷屬 且能普濟大地眾生 利及諸天神鬼 此順之效也 若借道為面 不務清修 索隱行怪 分外營求置身心性命於不顧 既欲為神仙 又欲圖貴 甚且姦貪詭詐 不禁非為 以不順之教 而召不順 卒至身亡家敗 落得一身孽障 只算空在道場 白渾一世 可憐又向人間 重走一遭 殊為可歎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 不知命 且無以君子 況建仙佛聖真之偉大事業乎 所以佛祖教人 安分守己 一切聽其天然 庶幾行與道合矣

 

室那室那

(解)室那 謂道心堅定 即生智慧 

重句室那 謂真修者 即得大智慧光之義

(釋)此句與上文 迦羅帝 句解義略同 是佛祖闡明 由定生慧之旨 言修道之人 本來光明智慧 以道為體用 自然氣質清明 義理昭著 若志向不堅 道心旋生旋滅 方針或東或西 於世事看不破 色身擺不脫 私慾掃不盡 萬千煩惱縈纏 把本來之智慧光明 都掩蔽乾淨 譬如一輪月亮 被重重烏雲遮住 所以光就發不出來 但是雲雖是雲 月仍是月 雲散月開 於光毫無所損 果能把心中不清潔念頭 掃除淨盡 用下恆久堅定工夫 普同幽顯之兩途 俱識圓明之一性 本體只點靈光 能照徹十方 無量無邊 一切世界 其為體也無所不燭 無所不明 其為用也 無所不知 無所不曉 至真至樂之境 豈世界之王侯將相 所可及哉

 

阿囉嘇佛囉舍利

(解)阿囉嘇 謂超出法外 而為法王 於法自在 

佛囉舍利 謂修成清淨法身 得佛珠之義

(釋)此句是佛祖示人修持 不能拘泥於法 亦不能離於法 即如守竅之法 要在不守之守 謂之善守 若操持太過 落於執着不得其法 又如反照一層 要不照之照 謂之善照 如硬將目光反照 即非雙修 又不得其法 華嚴經云 汝應觀法王法王法如是 色相無有邊 普現於世間 即所謂超出法外 而為法王者也 至於行功之際 靜而無靜 若忘其靜 謂之妙靜 動而無動 若忘其動 謂之妙動 如斯乃善得法 不為法拘 於法自在 何愁不煉出清靜法身 而證佛果乎  佛家嘗言 吾儒但修世間法 然在今日 幸聞了死超生之大道 當知身既入世 必需從人道做起 人道盡 則浩然之氣充塞天地 即是成佛本領 並非有甚麼奇異工夫 明達者 善體斯意 無論世出世間 動中能靜 靜中能定 動靜咸宜 自得大定 出世法 世間法 更從何處 強生分別

 

罰沙罰滲

(解)罰沙 謂有道之士 行忍相故 

罰嘇 是指成道者之真樂 不可言喻

(釋)佛祖說咒至此 深憫修道者 不能行忍相 而火氣妄用 於是慈悲宣說曰 修道之真樂 必先從苦中修煉出來 能忍受痛苦 方能達到至樂之境地 但所忍不僅僅後天上勞苦凍餓空乏拂亂 使之動心忍性而止 當功程長進 到麻痹痛楚 百苦煎熬 如割如截 節節支解之際 正大藥薰蒸 陰陽爭 死生分之時也 非要不生瞋恨 振起大無畏精神 將後天色身 置於度外 彊忍很耐 儒言 沈漸剛克 太上言 知雄守雌 佛言 知一切法無我 得成於忍 是名忍辱波羅蜜 那時 通關過絡 苦盡甜來 自然百體安舒 神超象外 邈若凌空 即後天笨重之身 亦祇覺清清爽爽 頓如脫郤凡胎 換去凡骨 樂不可支 極而言之 雖人世之榮官益職 立天子 置三公 不欲以彼易此也 況道成而後 其永享天福 披天衣 食天祿 安閒自在之真樂 可勝道哉

 

佛囉舍耶

(解)佛囉舍耶 謂成道之人 捨去貪着 醒悟本來 常與十方諸佛見面之義

(釋)此句是佛祖勸大地眾生 早發菩提心 修持妙道 空諸一切色相 以道為身 自然與佛有緣 而十方諸佛 時常往來睹面 所謂和光塵不染 三界道為尊 無奈世人 多半迷而不悟 甘墮苦海 以假為真 認虛為實 只貪眼前嬌妻美妾 金銀財寶 希多置良田 廣造大廈 殊不知 皆是身外之物 享受不過數十年而已 直待無常一到 萬般皆假 所謂蓋世英雄 難免無常二字 在世榮華 猶如春夢一場 人到此時 始知生前 完全是夢 再欲回頭修省 遲矣晚矣 靈性厚者 盍不趁在夢中 早為醒悟 看破一切 預為修持 以期還我清靜本然 不生不滅 若但貪圖紅塵 百年一轉瞬 生死確在頃刻間耳 昨日街頭猶走馬 今朝棺內已眠屍 可勝駭然

 

呼嚧呼嚧摩囉

(解)呼嚧 謂之現神鬼栴 重句呼嚧 因能現神鬼相 而降伏鬼眾之義 摩囉 謂現歡喜如意相也

(釋)此句是佛祖云 凡人修成道果之後 脫胎神化 飛居天宮 道法自然 神通廣大 或則隱顯隨方 變化莫測 或現神鬼相 能降伏鬼眾 或現歡喜相 利濟群生 凡有所施 無不隨意自如 所以修行成道之人 享福千萬載 不受拘束 比塵世大富大貴 如意得多 在塵世中富貴享福 不過一時 還有許多障礙 不得完全如心如意 就是如意 所恃不過錢財多 產業大 官秩高 權勢闊 雖說喜笑怒罵隨心 倘一大意 釀成不測巨禍者 多矣 古人有言 財大禍多 官高險重 那及仙佛 隨處悠遊自在 無拘無束 既不受權勢強迫 又不慮宵小暗算 不分寒暑 終年自在 無憂無慮 何等如意 何等快樂 世人都知道 仙佛快樂已極 其如不肯學仙佛之道何

 

呼嚧呼嚧醯利

(解)呼嚧呼嚧 已詳前註 醯利  是作法自在也

(釋)此句是佛祖云 修成大道之人 作法自在 不假勉強 隨便施行 不用心思 隨時隨地隨事 可隨意現化 毫無阻滯 如欲救人疾苦 即可現良醫身 為世人解除身中一切病痛之苦 或善行妙方 救濟世人諸般苦惱之災 皆是天性自然 不加絲毫勉強 但是仙佛 其所以能如此自在者 完全是從平素靜上用工夫 就是靜之時 亦是從勉強而後自然 修行要點 就是要不動欲念 誠正相連 使靈真本性不昧 空其身心 將精氣神打成一片 久久煅煉成金剛佛體 與法自在 惜乎凡夫自迷 不肯看破塵緣 甘心為私慾所纏縛 不知歷來所成聖賢仙佛者 皆是塵世中 最高明善智識之人 看透世故人情 立起超群脫俗沖霄之志 纔能成萬古不朽之大英雄 人欲學聖賢仙佛 先要看透世故人情 然後入道有門徑矣

 

娑囉娑囉

(解)娑囉 謂修道之人 要有堅固力 重句娑囉者 是言修道之人 不但一時有堅固之力 要永久堅固 始終如一之義

(釋)此句是佛祖 據上文而言 蓋修道人 欲得以上之效驗 先要看穿色身 都是幻境 由此發心虔修 還要具堅固之心力 求永久不變之志向 一心向道 甘守淡薄 不辭艱辛 人己兩度 始終如一 庶可在五濁惡世之間 不怕形形色色所搖動 如是方能超脫生死苦惱 而證清淨果位 自然使諸惡業不能侵近 若立志不堅 無長久之心 認理不真 信道不篤忽進忽退 忽行忽止 將欲向前 郤又縮後 懸虛不實 恍惚不定 譬猶無柁之舟 無輗軏之車 均不能達到目的地 如是道 又焉能希望了道還鄉 作法自在耶 所以修道之人 要有恆久不懈之毅力 方可成堅固永久之道體 堅固二字 學道者 可忽乎哉 可忽乎哉

 

悉唎悉唎

(解)悉唎 謂之能利益一切眾生 又句悉唎 謂之愛護一切眾生而不捨 所謂吉祥之勝 不可思議也

(釋)此句是佛祖云 人能如發心為善 實行看破紅塵 做濟人利物之事 不遺餘力 久久功德昌盛 感動神天仙佛 指示道妙修持 而證慈悲法身 不獨與諸有緣 皆善護念 所有六道眾 均賴其善 故而成道 一切天人阿修羅 皆大歡喜 以及龍蛇虎狼獅象等物 都來恭敬而愛念焉 蓋修道所以自度 亦所以度人 所以成己 亦所以成物 其吉祥實有不可思議者矣 眾生往往待人而度者 人秉天地五行正氣而生身 凡天地之理氣 即寓於人身之中 賴有只點幾希靈性 靈於萬物 又能代天地宣化 故與畜類不同者 斯也 物類是受天地五行偏氣而生身 故不及人 雖然其最靈者 如狐狸猿鹿等畜 亦知調攝陰陽 存神養氣 靜處窮穴 一念不生 先要修持五百年道根 方可隱形變化 然而得訣聞法 尚待有緣 何等為難 世人只要一發心 即可成道 有志者 當惕然醒悟人身難得 務希勿負此人身可也

 

蘇嚧蘇嚧

(解)蘇嚧 謂甘露水生也 重句蘇嚧是言甘露升降 而能普遍利濟之義也

(釋)佛祖說此句 指示修道者 當知用工之際 七寶池中之八功德水升降 最關重要 此水本天地和液之氣所化 名曰真液 源泉混混 津潤極廣 是以智者樂之 行其所無事 善利而不爭 故取之無盡 用之不竭 用以生木 則能益火之源 以煅積陰 用以膏土 則能潤溢金莖 漸還本質 升之則達於上池 用以灌頂 洒降空庭 則用以滋潤身心 澤溥萬物 佛經頌其 能使一切 饑渴熱惱 與諸有情無情 皆得清涼飽滿而長生 足與天降甘露 地出醴泉 同其聖神功化 因名曰甘露水 蘇者 既死更生之意 嚧亦譯盧 猶鑪也 明真液之生 須凡液化盡 火逼金行 而醴泉涌出也 孟子云 觀水有術 必觀其瀾 日月有明 容光必照 言取水之法 即上蘇嚧之意 中庸云 今夫水 一勺之多 及其不測 黿鼉蛟龍魚鼈生焉 貨財殖焉 言用水之利 即下蘇嚧之意也 

 

菩提夜菩提夜

(解)菩提夜 言修道者 下手即要具勇猛精進 日夜為道之心 又菩提夜 謂修道之人 要自始至終 永遠不退轉之義

(釋)此句是佛祖叮嚀 修道之人 先要發菩提心 還要立起沖天志 想不在紅塵安身 不向火坑落腳 務從大路向西方而去 勿畏風霜 不避艱難 尤要勇猛精進 千魔不退 百折不回 庶幾道基乃立 時時刻刻 以道為懷 處處克己 世事看空  腳踏實地 不生妄想 專心一志 耐苦耐勞 自然日見功效不難達於仙佛境界 否則 志向不堅 性情游移 或作或輟 有始無終 畏難苟安 到老無成 所以佛祖一再叮嚀 學道之人 要具永遠不退之心志 用恆久不易之工夫 始終一致方可得純一不已之功效 皈性復命 自全其天 不為大造所拘束 故成道有無限樂趣 有志者 趕緊細心 講究性命大事 切勿糊塗 含混過去 遺憾於畢世 再想逢此普度良緣 大難大難

 

菩馱夜菩馱夜

(解)菩馱夜 言修道之人 要人我一體同觀 重句菩馱夜 謂凡成道之人 不但無人無我 就是世界一切惡道眾生 均視為平等

(釋)此句是佛祖廣大慈悲 不但善人惡人 固屬化度 即世界十方一切惡道眾生 均要化度 齊來修道 同歸極樂而後已 眾生更不幸 而又淪於惡道者 以其歷劫寃孽太深 永遠不能自度 今幸三期普度 吾人既聞大道 度己度人 尤當視萬物為一體 見彼之得 如我之得 見彼之失 如我之失 若有人我之見 彼此之分 對於物類 漠不相關 滿腔惡念 仁慈不存 雖聞至理 去道甚遠 有何益哉 所以修道之人 處處以慈悲為本 事事以仁義為懷 舉止動靜 皆不離乎道德 如斯真心誠意 大公無私 行持久久 自然與天地同體 仙佛同心 如斯 焉有不神欽鬼敬 人效物伏乎 所有世界一切眾生 都可歸化大公無私之道 方不負天開普度之旨

 

彌帝利夜

(解)彌帝利夜 言修道之人 宜發慈悲心 當為一切眾生 咸臻道炁

(釋)前既屢言普度眾生矣 此句是佛祖特別慈悲 指示修道之人 當為一切眾生 咸臻道炁 使其性命有託 大道同歸 所謂同歸於道者 即與其本身修性命也 性命二字 不但人人皆有 凡世界上 能活動一切物類 形體不同 性命則一 既然人人皆同此性命 物物亦各有此性命 皆可以同修道果 而逃生死關頭 況大道為公 不分男女老幼 與夫一切有靈之物類 皆可以明道 即人與物 皆可以成道 惟修持之法 非經有道者指引不為功 則雖良善之人 欲學仙佛 苟無明師指點 難成正果 物類靈氣雖不及人 但是雜念比人容易掃除 修持肯發堅固心 如不設法指點 將永墮三途之苦 所以我佛慈悲已極 使修道之人 以愛己之心 推而愛物 視物之性命 如己之性命 庶幾與天心相合 仙佛之心 即天心也 欲成仙佛者 先合天心可也

 

那囉謹墀

(解)那囉謹墀 言修道之人 見賢者親愛 善者保護 即是慈悲親愛之義

(釋)此句是佛祖指示 修道之人 凡見賢孝與慈善之人 均相親相愛 尤宜引度於道 不可大意而疏忽之 庶不負善與人同之旨 前既數言 一切平等 無論人與物 皆當護度矣 今更特別提出 賢者善者 尤當親愛保護 以見靈山貼骨之親 愈切愈近 萬萬不容膜視 況學道尤貴多得良友 互相切磋 不分後天職業貴賤 出身高低 只要有品德者 都可相親相近 有善則勸 有過則規 遇疾病則照應 遇患難則扶持 彼有不知 我為之指點 彼有疑惑 我為之解釋 彼如生退 我為之勉勵 以期同返靈山 共證佛果 設有遺漏 尤如推而納之溝壑 引為己罪 甚至賢良之人 不信吾道 務要法中生法 不引歸仙佛境界不止 切不可因其不信 而鄙棄之庶有合於慈悲親愛之旨

 

地利瑟尼那

(解)地利瑟尼那 謂人要趕快堅決意志修道

(釋)此句是佛祖鼓動世人 趕緊修道 不可失此三期普度好機會 人如發動真心修持 當時即有金剛王菩薩 手持最堅最利寶劍 特來護佑 為修道之人 降伏一切厲鬼魍魎之類 以衛修道之人 不受其侵擾 使其一心一德 便於清修 若或有人用功未深 雜念群起 只要慧劍高懸 群魔自滅 云何為慧 唯識論所謂 於所觀境 簡擇為性 斷疑為業 謂觀得失 俱非境中 由慧推求 得決定故 以劍喻者 取其最堅最利 斷決一切 毫不遲疑也 有善緣者 趕快堅決意志 乃為大智大慧 世人只知奔波勞碌 不想這個肉身 能在世上堅固否 肉身在世一日 所有一切妻財子祿 都是我有 只要一朝氣斷 萬般都屬空忙 自己落得一身罪孽 去見閻王 其愚甚矣

 

婆夜摩那

(解)婆夜摩那 是歡喜名稱 又作成就說

(釋)此句是佛祖濟世情殷 度人心切 欲與世界上一切行善之人 早為相逢 好度其早聞無上妙道 在此蟠桃將熟 法會宏開 上天急於望九六皇胎 早返靈山 同證佛果 諸天仙佛 亦極喜歡世人早修早得 都從暗裡幫忙 以期原人 早為成就佛果 所以我佛祖 不憚煩勞 時常顯化 一則以了三期普度之大願 再則免除原人受六萬年生生死死之諸苦惱 是我佛無量慈悲之至意 所以常現歡喜相 希望大地善男善女 急早修持 誕登道岸 幸勿落後 倘或因循自誤 畏縮不前 貪戀虛名虛利 恐大劫臨頭 呼天不應 呼地不靈 自墮劫海 永無出頭之期 故錯過三期法會 遺憾於畢世 有志仙佛者 迅速修持毋怠

 

娑婆訶

(解)娑者堅淨之義 婆者 妙有非有 無法可說之娑婆訶 謂一切法 無因寂靜 不生不滅 即涅槃也 故真言結句多用之

(釋)此佛祖宣示妙法 乃至無法可說 故約言之 欲人常依寂光 猶金剛經說 法身非相而後 繼以無斷無滅也 寂謂真理之寂靜 光謂真智之光照 理智圓融 終始條貫 得大成矣 法華經云 我土不毀 常在靈山 非寂光外 別有娑婆 娑婆 有堅忍二義 解云無因 又云妙有 即訶本意也 訶字從可從言 可者 僅可而有所未盡之詞 明妙有在有因無因之間 似若可言 而郤不能言其究竟 真言結語用之 亦以其可言而不能盡言也 堅忍本成物之功 成則不滅 人能充此堅忍 使所有一切眾生之類 皆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娑婆世界 悉化蓮邦 而其智慧明淨 心神安寧 具微妙行 不住法相 是名娑婆訶 娑婆訶 亦譯蘇波訶 仁王經云 即是無住涅槃 秘藏稱其有究竟 圓滿 驚覺 成就 散去五義 澈始澈終 一部真工訣 皆在於此

 

悉陀夜

(解)悉陀夜 言道法無邊 世界一切眾生 祇要擺脫名利 均得成就之義

(釋)此句是佛祖現美妙法相 存平等心 擴寬大量 救度眾生 且示人以道之方 祇要擺脫名利 恆心修持 所有一切法門 都可通達 而成就佛果也 惜乎世人 執迷不悟 以假為真 祇知爭名奪利 不顧性命 至死不休 誠為可歎 夫名為造物之深忌 利是人情所必爭 所以貪名利者 無不為名利傷身 況名利殺人 甚於戈矛 何也 戈矛殺人 使人知所迴避 名利殺人 使人至死而不悔 世人對於名利兩途 不能擺脫 苟有人指破 勸其修道 勿貪名利 必掩耳而走 笑其迂腐不堪 殊不知 世界上名大禍大 利多害多之義 請看歷史上 許多大富大貴 到頭有幾個好收梢結果 多半是家破人亡 即如名利 莫大於往古帝王 自身享受不過數十年 卒至後世 一無所有 世人藉此 回頭猛醒 積功累德 一心修持 皆得成就無上佛果

 

娑婆訶

(解)義詳前註 係接上文而言 修道者 能認識真假 成道自易

(釋)此句是佛祖重申大道之寶貴 先天地而獨存 歷刼運而不壞 所謂圓明虛靜 妙有真空 常靜常清 凡諸有情 均可虔修 得證無上妙果 無如世人 妄恃浮才 自作聰明 不求實際 不務本真 好尚虛文 愈弄愈假 至死不悟 殊為可惜 今經我佛慈悲指破 就要從茲覺悟 發心修道 切不可再貪 紅塵虛假 捨不得 丟不開 更不可以道深莫測 不易修持為借口 果有此心 乃是自暴自棄 即孟子所謂 不可與有言 不可與有為者也 君子修其在我 我者真我 非假我也真我者 天所賦我之性 大行不加 窮居不損 仁義禮智 根於其心 其發現也 心可廣 身可潤 睟而盎於背 施於四體 四體不言而喻 郤病延年 猶餘事焉 有智識者 先行試之 便知箇中之趣味 然後逐漸精進 不難造峰登極矣(娑婆訶解各句不同 均參舊義釋之附識於此)

 

摩訶悉陀夜

(解)摩訶悉陀夜 謂佛法廣大 凡肯修持 均可成就佛果之義

(釋)此句是佛祖放大光明 無量慈悲 所有世界十方 一切善善惡惡眾生 欲盡皆度化於不生不滅之妙樂境界 一齊同證清淨無量佛果 使世界十方 一切眾生 皆無所遺之至意 由是以證佛祖廣大慈悲 凡天地間 負陰抱陽之人類 迅速掃除一切習染之污 虛心下氣 不可自暴自棄 而負善因 若不自愛惜 不生信心 祇圖貪享庸福 飽食安眠 形同朽木 虛度光陰 空為萬物之靈 錯過三期大法會 五百年後 方可再遇小普度 孰知這五百年中 生生死死 又積下許多寃孽債 更難了解 萬一五百年後 或不得其門而入 或淪於三惡道而不知求 那就要六萬年再遇機會 到那時 已追悔不及 蓋能趁此時期修持 一得永得 不比五百年後再修 便宜多多

 

娑婆訶

(解)已詳前註 係接上文而言 重申修道之利益

(釋)此句是佛祖慈悲已極 說法度人 無量感應 為眾生指點迷途早修覺路 俾六道四生 共得解脫 而免三途之苦 佛祖之功德 誠所謂無量無邊也 凡在天地之間 一切有情者  應當急早醒悟 仰體佛祖濟世之婆心 趕快修持 捐除凡念 洗滌身心 實行懲忿遏欲 明心見性工夫 幸勿疑慮逡巡不前 畏難苟安 或徘徊中道 或信心不堅 行持不正 作諸無益 與道日損 不但不能修道 且與人格有虧 盍不觀鶴能守神 龜能伏氣 塵能固精 皆能享壽千年 以及猿猴狐狸等 存神養氣於山窟 日久功深 尚可隱形變化而成仙 何況人為萬物之最尊貴 又值此三期普度機會 修道與成道 比往昔格外容易 何可不汲汲修持焉

 

悉陀喻藝

(解)悉陀喻藝 謂佛法廣大 利益諸天神祇之義

(釋)佛祖說此句時 現諸天法相 為化利諸天神祇 同成無上妙道 而證最高佛果 諸天神祇 職司善惡 未能清淨 即不能超脫色界天 而步無色界天 然而雖居色界天之神祇 精氣神未能鎔化於一貫 不但無極天固屬難步 仍恐不免墮落於色慾界天之中 夫為天神者 原憑一腔浩然之氣 升居天宮 日久氣不能常團 則一點靈性 仍不免下凡 託生人道 則輪迴苦惱 依然難逃 其或人間之忠臣孝子義士 一團正氣 充塞宇宙 身雖死 精靈不散 而作諸天神祇 掌管人間善惡 而行吉凶禍福之權衡 在生未修道果 即未能將精氣神煅煉純熟 打成一片 故不能登真成道 而超無極 我佛祖大發慈悲 一律以大道度化 使諸天神祇 同超無極天上 永享清淨佛果

 

室皤囉夜

(解)室皤囉夜 謂諸天神女 均得成就自在妙道

(釋)係接上句意 佛祖說此句時 現神女相 而與諸天神女接近 便於度化 神女皆是由人間貞孝節烈 一團正氣而成 究竟在世未聞正覺 不知性命雙修 故未能脫離生死關頭 一經感觸 仍恐墮落塵寰 是以我佛祖大發慈悲 特為諸天神女宣說妙法 使其修成無上清淨佛果 永不投東 再不下生 但世間守貞之女 節操之婦 不可不早修超生了死之道 惟修持之法 不必出家去拜師父 燒戒疤 坐七等等 只要孝順父母 敬重公婆 愛惜子姪 終日將只一點守貞守節真心保守不離 其他一切雜念不存 久久自有神呵護 暗使明師登門 指點精一執中之真傳 況值三期普度 遍處皆有度人之師 正法眼藏 不難一求 捨此幸勿妄修 慎之慎之

 

娑婆訶

(解)註與前同 是接上句 闡揚道法宏大 道果高深 皆當以德為始基 無德不能成道

(釋)此句是佛祖闡揚道法無邊 分身顯化 專為成就三界十方 一切有情 同證佛果 不但普度人群 而上度諸天神祇 下濟地府幽魂等眾 所以佛祖功德無量 道法亦無量 蓋道以德為輔 道是體 德是用 修道者 即要體用兼備 故人不可一日無道 即不可一日無德 苟不至德 至道不凝 多行利人濟物之功德 即是多培悠久深厚之道果 是以功德大者 得大佛果位 功德小者 得小佛果位 所謂三千外功 八百內果 即此意也 上天定修道之果位 既以人之德行為準繩 凡學道者 應當以天地萬物並育之心為心 聖賢仙佛普度群生之懷為懷 或以財施 救其急難 或廣著述 救其身心 務要盡力量之所長 實地做去 切勿錯過這會論功定果之良機 將錦標讓人奪去 是尤佛祖所厚望者也

 

那囉謹墀

(解)那囉謹墀 謂無量慈悲 賢愛善護 與前註大致相同 此則專示大乘法 蓋恐賢者善者 妄修小乘 慈悲親愛之至也

(釋)佛祖又說此句時 是現無量菩薩法相 為化導已得小乘法者 迅速同聞大乘法 加修大乘妙道 而證大乘佛果 小乘法者 如唸佛不過止其念 吃齋不過淨其口 名曰修心 而實不知心從何處修起 曰修淨土 而又不知土在何方 所謂大乘法者 純乎明善復初之學 收攝身心 不着一相 觀一切法 皆無所有 雖曰悟空 其實空而不空 不空而空 如如不動 湛然常寂 使此一點真性 虛虛靈靈 活活潑潑 泰然自得昭昭長明 以還復其初生之前本體也 再顯而言之 大乘法就是正心修身 克己復禮工夫 目不外視 耳不外聽 心不外馳 身不妄動 將一切游想雜念 打掃清潔 晝有存 息有養 不但蕩滌其邪穢 亦且消融其渣滓 修心修淨土之說莫善於此 世之得小乘法者 迅速潛修大乘法 幸勿有負此身修道一番

 

娑婆訶

(解)與前解同 亦是接上文 叮嚀囑託 免落旁門左道 而誤本來靈根也

(釋)此句是佛祖慈悲已極 叮嚀已得小乘法者 趕緊覺悟 不可執着己見 自誤前程 快求大乘法 逃出生死海 內則空心空身 閑邪存誠 外則立功立德 胞與為懷 如斯收攝其心 以忘其形 內外兼修 自然躍出三界 脫離輪迴關頭 蓋諸佛為大事因緣 出現於世 不以小乘法濟度於眾生 修道者 當明白此理 求教高明 指示大乘 切不可趾高氣揚 自以為是 虛延歲月 貽誤畢生 已聞至理者 趕緊性命雙修 風火並用 煉到無形無相 非有非無之天日 庶幾不得為小乘法所誤 定可返無極家鄉 然而修道之人 根有利鈍 信有深淺 惟大根靈氣之人 方能信受大乘奧旨 如智識卑微者 不但不生信心 及聞此語 反加毀謗 又安望其得大乘佛果乎

 

摩囉那囉

(解)摩囉 言修道時 非常常如意 

那囉 言成道果之後 非常堅固

(釋)此句是佛祖云 無論天神地祇 及世界一切眾生 凡修大道 均可成如意金剛佛體 永久堅固而不壞 天地雖否終 而道氣鞏固 永遠長存 所以道為三界所獨尊 前賢有言 不求大道出迷途 總負賢才豈丈夫 有丈夫之志者 趕緊修持 欲得堅固永久不壞金剛法體 必先立有永久堅固志向 消滅一切妄想 掃除諸般煩惱 凡人所不能捨者 而我獨能捨之人所不能受者 而我受之 憂喜不關懷抱 得失不存胸中 如是一心不二 行刻苦工夫 不畏艱難 不怕辛苦 朝乾夕惕 日就月將 窮究性命 不難達升堂入室之妙 一經功成天書下詔 脫殼飛昇 永居天宮 所謂辛苦數十載 快樂萬萬年 欲想長久如意 除修道 其孰能之

 

娑婆訶

(解)己詳前註 但此句接上文而言 是勸人不可不認真正大道修持 所謂善護念 善付囑也

(釋)此句是佛祖 望人修道心切 故剴切詳明大道之秘奧無他 重在要自悟本來 不假外求 用功之法 不外迴光返照 自達本性 由斯真空不空 即登菩提路 超出三界 了無所了 得無所得 蕩然清靜 自然而然 達到極樂之所在 受用無盡 惟願真心學道者 立千魔不退 百折不回之志 腳踏實地 勇往直前 將自身性命大事 認真探求 至於濟人利物 一切慈善事業 尤宜勉力興行 內外兼修 始終如一 何愁不高證蓮台 而成無上佛果 無如世人 明知修道為最尊貴之大事 每多知而不修 或有自命為儒門釋門道門之信徒 此疆爾界 強生分別 遂將一貫真傳之大道 忽而不講 其或雖聞一貫 而氣質不化 動用後天 是皆不知清靜無為之真空妙道者也 有不辜負佛祖一片婆心乎

 

悉囉僧阿穆佉耶

(解)悉囉僧 是見世界一切眾生 愛護不捨之義 

阿穆佉耶 是具慈悲心 行藥治病 能除眾生一切苦惱也

(釋)佛祖說到此句時 不忍世界眾生受諸苦惱 特現藥王菩薩相 行療諸疫 為一切眾生 免除疾痛之苦 得享安樂故 但世界一切眾生 病何由而生也 考諸醫書 人之有病 皆因妄想 而生煩惱 煩惱既多 則內傷其心 心傷即不能養脾 故不思飲食 脾虛肺氣必虧 而發嗽 嗽作則腎水漸謁 肝氣不充 故髮焦筋痿 五臟傳徧而死矣 故人當妄想萌動之時 即疾病發生之時也 然而後天有形血氣受傷而病 藥石針灸 可以治之 先天無形之精神內傷而病者 非觀空靜養  不能愈也 所以名醫治人身病 三教聖人治人心病 故我佛祖 行療諸病 即是使人內觀其心 心無其心 外觀其身 身無其身 心身既無 病從何起 世人患病者 當從心病上醫起 如見得分明 自然無病矣

 

娑婆訶

(解)與前註同 是接上文而言 人之心病為患 惟道可以治之 

(釋)此句是佛祖 因見世人多病 皆由於不明性命至理 都在七情六欲上 種下病根 一經外邪感觸 即生種種痛苦 每成不治之症 佛祖慈悲 以大道真訣濟世 望世人看破色身 而修真空之法身 平時務要講求性命為切身之大事 欲除病根 先要節思欲 慎寒暑 郤貪妄 息攀緣 諸事看空 心疾自除 道妙自臻 此是自然之理也 然則心病非難醫也 全在人自己肯下克己工夫 就是醫心病之良法耳 佛祖示人看空修道 實在是治心病無上藥餌 世之患心病 如不以心治心 則病永無回春之日也 就其淺顯者言之 人能無事反觀 閑時靜坐 常想到患病時痛苦 自然塵情漸滅 再常防死日 則道心自生 先將色身修好 然後再修法身 則不但永無疾病苦惱之災厄 還可享永久之安樂 豈不快然

 

娑婆摩訶阿悉陀夜 

(解)娑婆摩訶 言世界各類眾生 一切平等 均可得大總持法 

阿悉陀夜 是無量成就 一切眾生 同享安樂之義

(釋)此句是佛祖無量慈悲 俯憐世界一切物類 特現隨類相 而化導隨類眾生 都可成就妙道 其所以隨類者 即是遇見甚麼物類 即現與甚麼物類同體 而感化之 佛祖因三期普度 水陸道場 一切蠢動含靈 俱有佛性 一經指點長生之道 易於潛修 且無名利恩愛 酒色財氣之累 比人心志專一 可以耐常 將來均可超出苦海 同登道岸 不受刀途湯途火途之苦 脫離塵世胎卵濕化輪迴之厄 所以佛祖體天法地 胞與為懷 特現隨類相 化導隨類眾生 以期一切物類 各得同類之感覺 便於發心改惡向善 而修覺路 於此乃見佛祖慈悲濟世之苦心 使世界上一切物類 而無遺憾之至意 凡我人類 應當體天地好生之德 切不可無故而傷物命 累寃業債也

 

娑婆訶

(解)與前註同 是接上句 重複而言 六道四生 一切平等 皆可成就超生了死之道

(釋)此句是佛祖無量慈悲 垂憐六道四生等眾 皆原於歷刼不修 縱其昏昧不明之性 造下殺生偷盜邪淫 兩舌惡口綺語妄言 及貪欲嗔恨癡迷種種惡業 以致墮落四生物類 而遭三途之苦 不知修行 滌除前非 永無解脫之期 殊堪憫惻 故我佛祖大施佛法 普度眾生 願世之有情者 惕然斯說 首宜戒殺放生 應思萬物本吾一體 有一物不遂其生 即失天地好生之德 況無量始刼以來 物我無間 天人一體 軀殼雖不同 其愛生畏死之心 與人無二 有志修道者 欲全自己生命 當先愛物惜命 或戒殺 或放生 以天地好生之心為心 不動殺機 自然厄解寃消 不難了道還鄉 而證無上清淨佛果

 

者吉囉阿悉陀夜

(解)者吉囉阿 是言道氣神化非常 能降伏一切天魔外道 以及怨鬼惡怪等 

悉陀夜 謂一切魔障 都可消化無形 而得成就

(釋)此句是佛祖恩施普遍 乃現色身三昧 合諸世界一切眾生 俱沾佛恩 咸蒙護度 均得大自在光 所有一切魔障 皆可消滅 蓋諸魔障 本由心造 心生種種魔生 心滅種種魔滅 大凡學道之人 易於着魔者 皆緣胸無主宰 認理不明 自心迷亂 妄生幻想 以致諸魔乘隙相投 墮於魔網 而不省悟 終久難證妙果 我佛祖大發慈悲 示人以清淨為主旨 不着一相 用功自無魔障 直證覺地 佛家常言 利欲熾然 即是火坑 貪愛沉溺 便為苦海 又言 一念清淨 烈焰成池 一念驚覺 自登彼岸 是以正心誠意 死不變道 上天定然愛惜 冥冥中 無形將災星消解 縱遇魔怨 暗中自有護法顯應 但是修道之人 無論如何 魔考來時 心中務要鎮靜 修持如故 自然魔化無形矣

 

娑婆訶

(解)同前 亦是結上文而言 一切眾生 皆可成就無上清靜之道 一切惡業 不能侵近之義 

(釋)此句是佛祖 推闡大道之妙 人能修道 不但能消一切罪業 及諸魔障 且能成就一佛果 如修持之人 心與道合 誠一不二 久久自然有金剛護身 出入遊行 邪魔精靈 見而伏藏 是諸災殃 不能侵近 到解脫時 不見地府黑獄 更無惡鬼奇形牽繞 惟見玉女下迎 金童引導 昇於極樂天上 永享天福 眾生所以不能成道者 非諸魔作障 實由自己妄念不絕 有以障之 然則妄念之難除 皆緣於名利兩途牽纏 以致不能擺脫 墮落塵寰 實可悲矣 故我佛祖慈悲 指人迷津 只在空心空身 便得清淨無上妙道 蓋人能空心空身 則神與氣相凝 久久則形神俱妙 與道合真 自然脫離諸般魔障 成就無上道果 如此修道 何難之有

 

波陀摩羯悉陀夜

(解)波陀摩羯 言佛法無邊 勸人及早修持 同享安樂 

悉陀夜 前註雖詳 此句是囑咐修道人 當具大智識 作大解脫 而離苦惱之義

(釋)此句是佛祖坐蓮花寶座時 放大光明 特為授記 言道之功用高大無比 包羅天地 竊奪造化 凡人修持 能出死入生 超凡入聖 成仙作佛 功著當時 名揚萬里 千載下 且能傳聞其事蹟 尚不磨滅其性靈 古今來多少仙佛遺蹟 人世尊重保存 更有許多立祠塑像 崇拜不荒 可見道大無邊 惟修持者 要有大智大仁大勇 學為大聖大賢 所有坐在大雄寶殿上 稱為大覺金仙 無量古佛者 皆由於智識過人 獨具慧眼 視道如寶 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而後不愧為頂天立地之鐵漢 始終作超塵脫俗之金剛 值此三期普度 人如具有三分信道之堅心 我佛祖即有七分維持之佛法 願我一切有緣者 趕緊具大智識 作大解脫 而離諸苦惱

 

娑婆訶

(解)註與前同 亦是接上文而言 修道不著邊際 全在克治省察上用工夫之義

(釋)此句是佛祖云 道成於己 全在克治省察上用工夫 是以二六時中 動靜之內 參究自心 隨緣保住 不使妄動 淨掃纖塵 念茲在茲 時刻不離主宰一步 庶與虛空合為一體 久久操存 以致無功可用 不言道 而道自成矣 否則悠悠忽忽 朝勤暮惰 雖聞至理 忝入佛門 到老一無所成 亦是門外漢耳 蓋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其所損者 不是損人 乃是損己之私欲 以還天理也 私欲不留一毫 方能從容中道 夫道本無方體 大之則天下莫能載 細之則微而無迹可尋 何有邊際 聖人窮時習之功 尚曰不舍晝夜 如來為發最上乘者說 無量無邊 豈樂小法者 淺嘗輒止 所能得 哉 佛祖反覆呵嚀之意 至深切矣

 

那囉謹墀皤伽囉耶

(解)那囉謹墀 前註已詳 謂賢者愛 善者護 

皤伽囉耶 唯我光王觀自在 常施無畏手 為一切怖畏求安穩之義

(釋)此句是佛祖慈悲愛護 特現大千世界法身 以化大千世界眾生 趕快修持妙道 脫離一切災難苦惱之至意 世人常處於恐懼憂患之際者 皆緣以假為真 被聲色貨利 富貴功名所累 凡耳目心思 純為妻財子祿計 以致終日鑽營 窮年徵逐 既有華屋 又有良田 而此心猶有不足 既得顯貴 名聞四隅 而此心仍未滿意 於心無片刻之閒 則身亦隨之而不穩 甚至非分妄想 致遭意外之虞 此所謂小人反中庸 是自求禍也 若夫常德不離 坐誦未間 而心不能空 憂慮苦惱 未能全平者 皆由於有我相所致 故不能振起大無畏精神 我佛慈悲救人要旨 即是教人忘我相也 我相既忘 身心泰然 如來不驚不畏不怖 乃得成就無上第一希有之大道

 

娑婆訶

(解)與前註同 續上句望世人修道 以正心誠意為主 不從良心上修起 而徒言修煉 皆左道也

(釋)此句是佛祖又承上文而言 人之所以受諸憂患恐懼者 皆由於念慮不清 以致發生種種不得安寧之事 今經我佛祖慈悲 明示真機 修道之基 必以意為始 意誠則心亦誠 心正則氣即順 心合其氣 氣合體真 平常舉念 發言行事時 能提起天良 放下人心 到上坐時 自然而然 一團太和元氣 周流無滯 過絡通關 了無阻礙 斯即上乘口訣 凡仙佛聖賢之真命脈 皆在其中 世人每多盲修瞎煉 不知恢自己原有之天良 而乃於迹象上 推求揣測 以致誤投旁門左道 至死不覺 實在可歎 古來單傳 正法難遇 當此普度 咸沾佛光 正是千劫修 一劫成之大好機會 幸勿當面錯過 

 

摩婆利勝羯囉夜

(解)摩婆利勝羯囉夜 謂世界一切功德 皆是慈祥性中 天然生成若有忮害心存 何能成正等正覺

(釋)此句是佛祖大發慈悲 乃現千手千眼法相 遍照法界 凡一切眾生 均得而援救之 吾人既為人類 不能正心修身 以圖自拔 有負天地覆載生成之德 忝入佛門 理當回頭猛省 勵精求進 仰體我佛慈悲引度之恩 雖處塵寰 心不可妄動 身不可苟安 外不可欺人 內不可誤己 無論境遇順逆 憑他數定 一切無動於中 所寶貴者 不過這點靈真 這點天良 不可磨滅 擴而充之 則凡世界一切功德 皆是慈祥性中 天然生成 若有一毫忮害心存 則惡雖未為 而凶神已隨之攪擾 先天一點真靈 遂為後天血氣所奪 坐破蒲團 毫無用處 果能一言一行 發自性靈 本乎良心 自然由後天生出先天 妙境無窮 到那時 何愁不脫殼飛昇 我佛祖一片慈祥 為的是普勸凡眾 為的是度盡有緣 世人果依照慈祥性中幹去 方不枉聞正道一場

 

娑婆訶

(解)詳前註 然此句是總束上文 重申其說

(釋)此句是佛祖極大慈悲 普度大千世界 一切四生六道 悉荷善利而言 凡天地間人物 稟陰陽之氣 生轉為死 死轉為生 生即是陽 死即是陰 陰陽互相為根 即是輪迴不已 惟有具大慧根者 方能覻破造化之樞機 在死裡逃生 尋出金仙古佛之妙境 恢復本來 還原道貌 不但不為色身所牽纏 且不受陰陽所擒制 其為氣也 與天理渾合為一 天地雖有壞時 而此道氣終古常存 所有四生六道 一切之苦惱 自然消化於無 何有之鄉 所以佛法廣大無邊者 斯也 凡有緣者 其各尋此清淨無為 超生了死之真命根 切不可再生幻妄 自墮迷途 如此 則永無返本還原之日矣

 

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

(解)義同首句 謂修道有真正途徑 願世人不可自誤 重說此句 係希望世人認真法則修持之義

(釋)前釋已詳 佛祖又說此句者 係再三叮嚀 誦此咒者 務要降伏身心 勿令放蕩 以窮性命之根源 參悟生死之大事 收歛精神氣 合為一家 脫離萬劫 成就自在永遠閑身 今之皈依佛法 不能參悟真如 但學吃齋唸佛 便算修行 又或雙腿盤禪 頑空無竅 確非上乘妙法 惟要克盡人倫 以合天道 欲成金仙古佛 不外迴光返照 時時刻刻 以性命為至寶 則此虛靈一性圓明 活活潑潑 杳杳冥冥 洒脫逍遙 一切看空 庶可得長生不老 不老長生之大道 這次龍華三會 比從前不同 諸佛下凡 了願了刼 都是為普度九六原人 還鄉起見 人如不修 怎回古家鄉 且道并不難修 行走坐卧 均可以用功 無論何人 凡肯修持 依功定果 均有成就 幸勿自誤良因 後悔莫及

 

南無阿唎耶

(解)前註已詳 反復言之 以示修道要忘我相 念乃不生之意

(釋)此句是佛祖重復叮嚀 立望世界一切眾生 早奉行此咒 猛然醒悟 改除從前一切非為 棄假修真 以培根本 參求佛法 先療治心病 掃除妄想 念茲在茲 動靜不離這個一點 務要五蘊皆空 四相俱泯 如斯功行不懈 即與仙佛作友 天上地下 隨緣安閑自在 故我佛祖闡揚佛法 徹始徹終 示人以空心空身 發明通達無我之法 乃成佛登上仙證聖真之捷徑 蓋恐有志修持者 誤投旁明 亂煉後天 真道難聞 特露清靜無我先天大道 為最上乘之奧竅 學者試思 清到極處 自然萬象皆空 靜到無我 念從何生 所以下手工夫在有欲觀竅 無欲觀妙 是我佛祖反覆叮嚀之至意

 

婆嚧吉帝

(解)婆嚧吉帝 言道妙無窮 人能修持 由清靜而達極樂 乃為長生不死之道

(釋)此句是佛祖重申大道之高深 言人生修短不一 而無不盡之身 有生必有死 如晝必有夜 人皆知喜生而惡死 喜生者 不得長生 怕死者 終不免死 是不知取死之由 焉得長生 欲求長生 非在生處求生 須要在死處求生 所謂死者自己先做活死人 如能將自己人欲心 大死一番 長生之道 自然如意而獲也 至於長生之道竅 即天命之性 人之所為人 秉此而來 當抱此而往 人如不知道修心煉性 精枯神消 氣斷而死 即真死矣 又如不盡忠孝節義等事 其心已死 生之年未畢 而生之理已滅 身雖在世 謂之偷生 是以有道之士 不論何時死 本性得現 大事已畢 生死如一 不是虛生浪死 聖人朝聞夕死之語 洩盡無限天機 世之有慧根者 迅速了悟生死 不可醉生夢死 是所厚望焉

 

爍皤囉夜

(解)爍皤囉夜 言修道之人 欲成清淨法身 先要掃除眼根 乃可現無上妙境

(釋)此句是佛祖將大道真傳 明顯露布 以期修持者 得有門徑可尋 不致誤走歧途 言修道者 本宜六門緊閉 尤要先除眼根 免受色累 蓋人之神在心 而心之機在目 目用在內 而心即隨之在內 眼觀於外 則心馳於外 以致牽連全身不安 所以眼為障之魔軍 如欲求長生極樂之鄉 非要將眼根掃除 除之之法 就是愛惜目光 不亂視也  然則視何為而不亂 即禮記所云 不上於面 不下於帶 平平常常 若無所覩 觀心而心無其心 觀物而物無其物 太上之言收視 佛祖自號觀自在 其無上妙境 有不可盡言者 自古之聖賢仙佛 下手了手處 俱不能捨此而外求也

 

娑婆訶

(解)詳前註 此句亦是接上文而言 眼根既除 耳根亦復是障道之物 亦應掃除之義

(釋)此句是佛祖云 修道之人 固屬眼根宜清淨 而耳根亦是最要緊之魔障 非清淨 不克以證道妙  亟宜將耳根解除 不然耳聞其聲 其心即隨聲蕩於外 昔程子作四勿之箴 其聽箴曰 人有秉彝 本乎天性 知誘物化 遂亡其正 故修道時 能閑息邪念 但存一片至誠 返觀返聽 處處返乎自然然後四大五蘊 不待淨而自淨 不言空而自空 方得成真空妙體 其所以要反聽者 腎開竅於耳 所主者精 腎氣充足 則精氣調和 自然耳聰能聽 然耳之所以能聞聲 實由心氣主之 故心亦寄竅於耳 腎氣為主 心氣為客 主客相應 所以聲入心通 人能反聽 使腎氣煉於內 心氣不露於外 腎治內之陰 心治外之陽 合天地交泰之道矣

 

 

唵悉殿都

(解)唵者 是諸竅之母 

悉殿都 是修道之總樞杻 言修道之人 要掃除鼻根 方得清靜之義

(釋)此句亦是佛祖接上文而言 修道者 先要平心定氣 使呼吸調勻 由粗而細 以致於無 庶無鼻根魔障 由此而後 道根逐漸深固 再加精一執中工夫不懈 何患不早登道岸 蓋鼻居面中 為一身之血運 而鼻孔為肺之竅 其氣上通於腦 下行於肺 故鼻又為清氣出入之門戶 陰陽升降 呼吸往來 榮衛調和 皆鼻之專司 其臭覺也 實心主之 肺金生於心火之位 故令鼻知香臭 以竅言之肺也 以用言之心也 修道之人 欲滌鼻根 非空心不為功 心一空 則神凝氣聚 所以心定氣平 不然 雖眼耳清靜 而鼻一嗅 則心即着在香臭上 根本即不清淨 根本不清淨 焉能得步天堂大路 故掃除鼻根 尤為學道者之第一要着

 

漫哆囉

(解)漫哆囉 言修道之人 宜解除舌根 方得清靜自然

(釋)此句亦接上文而言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無眼耳鼻舌諸根 言舌而不言口者 因舌為心之官 嘗五味 發言語 舌實主之 口不過代舌司出納傳達之責 就人所共知者言之 人之心火上炎 而舌本強 即不能知味 人之津液內竭 而舌葉卷 即不能言語 心之本衇繫於舌根 故即心之氣直通於舌 脾之絡繫於舌旁 口為脾氣所通 與舌有連帶關係 人之心如寂然不動 耳目口鼻 皆由順正 以行其義 火即降下 腎水自然上升 達於舌端 津液滿口 然後文烹武煉 大藥可成 是舌殆濟水火之寶筏也 然如來謂以筏喻者 筏尚應捨 故佛祖示修道人 宜解除舌根 若執着於舌上用工夫 是心中又多一層障蔽 更何足以言空哉

 

跋陀耶

(解)跋陀耶 言身為眾苦之本 宜看破皮囊 方可修道

(釋)此句是佛祖慈悲 指示大地一切眾生 快求出身之路 以了生死大事 方可得證上乘佛果 因身原屬幻形 乃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 毫無實處 因形造業 百計昧心 以身徇欲 滋欲亡身 此是世人之通病 能明乎此  將肉身看破 所謂外其身而身存 有志解脫者 固知身非我身 然大道未成尤不可不先保養色身 勿自戕賊 如無此色身 法身亦無從產出 所以要借假修真者 斯也 調攝之法 即如除思欲 黜聰明 不勞其形 以養元氣 不役其神 以養天真 心返其體 神凝氣聚 性命雙修 時刻弗離 久久自然形神俱妙 與道合真 學者不可不注意保養色身也

 

娑婆訶

(解)前註已詳 此句又是承上文 宜掃除意根 念念於道 心境自除 雜念自少 儒門慎獨之功蓋與此暗合 其妙處至不可思議

(釋)此句佛祖云 修道之人 如眼耳鼻舌身 皆能清靜 而意根不解除 終難登岸 因意屬土 有名無相 應事易於着境逐情 非斷除意根 不足以期超凡入聖 故大學言慎獨工夫必先誠意為初基 聖賢言意不言念者 謂意可該念也 掃念即可誠意 惟誠意方可去其念根 絕其一切妄想 意既誠 然後一念可萬年 此乃是修道要訣 掃除意根 而後能真實無妄 一誠上達 無思無為 大化聖神 其次忿以之懲 欲以之窒 妄以之去 而誠以之存 一切色聲香味觸法 不能散亂吾神 慧光發越 定力彌堅 內外庶可打成一片 功成之日 脫去色身 而成金剛法身 清清淨淨 逍遙天上 永享安樂矣 此句妙義至微 故於最末發明之 學者幸勿滑口讀過也

boktakhongkong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